王泽奇-

2023-10-04 12:06发布

  文/图???? 陈文通 王泽奇

  2022年11月24日,凌晨1点,武警济南支队机关某办公室灯光依然亮着,并不时传出一阵阵呢喃低语,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一段又一段文字在电脑屏幕上浮现······原来,这是支队新闻报道员姜洪斌正在将自己十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为身边的战友送上自己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份礼物

  

  “军旅没有值与不值,只要还穿着军装,就要尽好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一切。”老兵复退在即,姜洪斌依旧和往常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给官兵认真地拍好每一张照片、写好每篇稿子。对于16年兵龄的他来说,入伍之初曾经后悔过,害怕过,迷茫过;也曾兴奋过,得意过,辉煌过;军旅百味,尽在其中,后来发现,自己与军营已经浑然一体,难以割舍

  如今,这位“兵记者”即将告别军营,就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2022年4月,保障活动现场

  提起姜洪斌,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他就是支队响当当的新闻工作“大拿”,无人能出其右,因为他的专业技能实在太强,摄影、摄像、编写文稿、制作视频······凡是与新闻报道相关的工作,他都手到擒来,因此,官兵们对他无不心服口服,竖大拇指,并且送上了“姜导”的称呼。

  但其实“姜导”的成长之路,也是充满了崎岖······“决定的事情,无论有多难,也要坚持下去。”2010年,有着3年基层带兵经验的姜洪斌刚接触新闻报道工作,原本自认为文字功底不错,定能在宣传报道中大显身手,可真正去写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完全就是“门外汉”,可以组织的语言甚是寥寥,三五行文字便“词穷句少”,连新闻基本框架都写不出来,哪怕心中有再多的感慨,一时间也无法表达······

  

  ▲2010年,正在学习新闻报道相关知识

  “搞新闻,就得沉下心,耐得住性子,多挖身边故事,当好传声筒······” 为了更好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他平时经常在网上看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看别人写什么、怎么写,然后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编写,为了不让自己没精神,清凉油成为他每晚必备的随身物品······就这样,他的第一篇,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个月的新闻稿《将爱进行到底》终于在《新华网》上发表了,看到身边战友的惊喜时,他知道,他做到了!

  因为热爱,他用笨功夫闯出了条路子,上稿数量也越来越多,每年上稿量平均下来,中央级50余篇,省市级200余篇,在总队新闻报道行业也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学习上的艰苦,也让他尝到了收获的甜头。

  

  ▲2021年,学习党史军史

  “为什么这么拼?”“那么大岁数了,可以‘混日子’熬到退伍了”“岁月不饶人,拼不过年轻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瓶颈期悄然而至,已过而立之年的“姜导”,到底是让曾经的梦想得过且过,还是努力去拼搏创造,适应新时代新闻工作特点呢?

  “听从我心,无问西东”作为一名老兵,他知道自己的入伍初心,清醒地认识到越是新形势、新变化,越要努力成长,如果沉溺于过去的辉煌里,拒绝提高创新,只能让自己落伍退化。无论如何都要再拼一次,不想让自己最后的军旅时光变成一团乱麻。他从心底告诉自己,也许跨过了眼前这道坎,就会得到真正的提升,谁说新媒体只能是年轻人?

  

  ▲2020年,中午加班编写稿件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把研究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与电视、报纸、广播规律,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八小时之外更是抓紧“吃补”。周末、节假日别人外出游玩,他却把精力放在走基层、上哨位、进班排采访写稿上,还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学习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凌晨才回去休息······就这样,经过努力,最终支队新媒体稿件在总队连年排名第一。用他的话说,入伍前十年,是时光追着他跑;最近这几年,却是他在努力追赶着时光······

  

  ▲2019年4月,保障魔鬼周训练

  “这个年纪了,现在搞起体能来简直猛的不行,还给不给我们年轻小伙子活路了。”身边的战友经常这样和他“抱怨”。但一场保障极限训练任务之后,“抱怨”的战友们瞬间哑口无言。在7天的极限训练中,他们看到“姜导”挂着相机、背着镜头,从队前跑到队尾再跑到队前,白天跟随队伍正常训练,晚上加班加点写稿子做视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一周下来,整个人黑瘦黑瘦,所采写的稿件也得到很高的关注量。但这只是他跟随保障的一角,“我们不是写稿子的工具人,而要是用镜头来记录勇士瞬间,这个过程需要倾注真心和行动······”他相信,唯有汗水换来的收获,才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从前如此,当下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

  

  ▲2021年,参加中队体能训练

  “无论干什么工作,只有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带好兵。” 他常说:“作为骨干,如果脑子里没有像农民种地一样有根时间轴,不顾春时夏令随意播种,往往事倍功半。在给予别人知识的时候,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当兵16载,他始终保持一颗爱兵育人的心,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2018年,事迹报告会现场作报告

  “泽奇,抓紧粗编视频,文通,快去找人拍采访,我来弄文案,马上11点了,赶在中午十二点前要发出来,瑞宁,你去收拢设备,充电,下午还有新闻要拍······”有时很多节日和活动短时间里接踵而至,一篇稿子还没有修改完,新的新闻线索又出现,他就带领战友连续加班,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尽管大家已经有点精神恍惚了,但是看着他红着眼睛、带着黑眼圈埋头工作,大家也从中汲取到了坚持的力量。

  “他身上认真踏实的精神品质是他能做出成绩的内在原因,而在部队历练出来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他能把优势发扬的不竭动力,如果大家还在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苦恼,不必妄自菲薄,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作为“姜导”身边最得力的“助手”陈文通感慨道。

  

  “每个人说说这张照片给你们的第一印象”

  “如果让你们来拍,你们会如何来拍摄相同场景的照片”

  “如果是我,我会······”

  这是在每半月一次的摄影探讨会上,即将退出现役的“姜导”给每名基层新闻报道员传授新闻技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离老兵退伍的日子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他仍然坚持在新闻工作岗位,为避免新闻报道工作出现“绝招”失传的现象,他利用休息时间为新闻报道员进行授课辅导,传授新闻报道经验,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新闻经典语录,总结出来的新闻写作“金点子”“小窍门”,倾囊相传,一招一式传授经验、一点一滴专心帮带,他的热情丝毫未减。他用行动在平凡岗位谱写精彩军旅,用青春之火点亮“出彩”人生。

  

  寒来暑往,16载青春悄然已逝,他用担当诠释了一个兵的忠诚,用青春书写了一个战士的无悔,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兵的精彩,他就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地辛苦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力耕耘。千言万语道不尽战友情深,离别也许显得令人些许伤感,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愿“姜导”怀揣初心来,收获成长回,归来依然少年!

  

  ▲寻找最美老兵|16年、5840天······岁月在“老李”的面庞上,刻满了奉献和拼搏的印记

  ▲寻找最美老兵|“厨班长”16年坚守岗位,“酸甜苦辣”都是军旅的味道!

  ▲寻找最美老兵|“铁甲神医”用12年军旅岁月诠释“工匠精神”

  ▲军营之星丨薪火相传铸忠诚,军旅无悔梦驼铃!今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最美老兵”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监 制:赵梦江

  主 编:李庆领 王宜海


  责任编辑:杨一鸣

  值班编辑:陈杉杉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sm20181207


最新问题 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663681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