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华事件-

2023-10-04 11:24发布

  异地养老

  1月15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大教授陆杰华在海淀团分组审议时,就居家养老话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还特地带了100余本《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6)》,供代表们自取。分组审议结束后,陆杰华发了一条朋友圈,称“作为人大代表,履职还在路上”,并配了一个“努力”的表情。

  一直走在养老政策研究道路上的陆杰华曾面临巨大压力。2015年底,曾有媒体就“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部分内容请陆杰华做解读,该文章被网络媒体断章取义式转载之后,被误读成为陆杰华建议“北京老人去河北养老”,致使陆杰华遭遇网络暴力。

  本次市人代会上,陆杰华依然在履行自己的代表义务,其所关注的内容仍然没有离开北京养老这一话题。

  谈履职

  建议通过立法加快机构养老

  北青报:为什么带这么多《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参会?

  陆杰华:居家养老是代表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但很多代表没有时间去调研,这本书可以让大家有一个平面化的感受后,再谈更具体的方面,比如助残、失独老人,一起为居家养老提出议案。

  北青报:您认为,近两年北京的养老服务领域有哪些变化?

  陆杰华:政府对居家养老越来越重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也快两年了,目前已建成了大量的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创新举措,比如在2016年上半年,海淀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北青报:养老服务领域的工作难点有哪些?

  陆杰华:目前,全市缺乏具备一定口碑和规模的养老品牌,整个养老服务行业还是“群雄混战”的局面,小规模的养老服务供应商占据市场总量的80%以上。只有建立有影响力的品牌,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连锁效应。

  再一个就是对目前所建的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的效果评估问题,现有成果是否真正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满意度如何,都需要一个客观评估,给老年人和纳税人一个交代。

  北青报:本次市人代会您带来的议案或建议有哪些?

  陆杰华:这次想强调机构养老,建议通过立法来加快机构养老的建设步伐。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不是对立的,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养老服务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在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更好地发挥机构养老的主体支撑作用。目前本市已经有居家养老方面的立法,希望未来能够推出机构养老方面的立法,使整个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全面。

  谈误解

  部分媒体对我的意思断章取义

  北青报:2015年,您曾因异地养老言论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这场风波是怎么引发的?

  陆杰华:2015年12月,“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有媒体邀请我做解读,其中涉及到户随人走的迁出政策。我的原意是,这个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举了个例子,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老人去河北养老,在社保与户籍挂钩的情况下,要求个人离京后迁出户籍是很难实现的。但部分网络媒体断章取义,只读了前半句,没有看到我的后半句,把我的原话完全理解反了。

  北青报:这件事情对您是不是造成了伤害?

  陆杰华:伤害谈不上,有点失望。

  北青报:事情过去一年多了,您现在怎么看待当时的舆论?

  陆杰华:对于老百姓来说,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不了解报道来源,也不会直指政府。作为学者,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政策的代言人,老百姓对政策有看法的时候,学者也就成了政策的出气筒。我们在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的确应当多做一些预案。

  北青报:尽管舆论很激烈,但您似乎也没有站出来回应或者澄清?

  陆杰华:对,没有。如果当时澄清,可能会有更多人来“反击”。

  谈思考

  出台政策应多考虑大家的感受

  北青报:有没有想过减少在媒体上的发声?

  陆杰华:没有,该说的时候还是要说,但可能会更谨慎吧。毕竟一个政策需要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如果我不发声,作为代表不去履职,那么这些问题可能无法反馈给政府。

  北青报:这件事情对您的后续研究有什么启发?

  陆杰华: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何能够考虑到不同的利益群体?出台政策应当多考虑大家的感受,而不是用行政能力去解决问题。

  北青报:如果现在再让您谈异地养老,您觉得难点在哪里?

  陆杰华:一方面是故土难离的感情;另一方面,异地养老应该是市场化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政府要在医疗资源方面做出努力,比如异地养老的老人能否享受到和原籍一样的医疗水准和医保待遇。


最新问题 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663681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