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身体硬朗却,孔武有力,却突然英年早逝;有的身体柔弱,百病纠缠,却寿高百年?
今天我们所说的季羡林先生,就属于后者。他从6岁得天花开始,一辈子几乎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他却活到了99岁的高龄,而且著作等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位“国学泰斗”,是怎样与病魔作斗争,取得辉煌业绩,留下很多不朽篇章,把自己活成了无数人羡慕的样子呢?
很多人千方百计探寻养生秘诀,到头来两手空空,季羡林先生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寿星的坐席,原因又是什么呢?
2
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本书,名叫《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养生,说到底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让它科学、合理,并且适合自己。
医学家徐振邦说过,好习惯造健康,坏习惯,造疾病,毫厘不爽。
有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健康长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盘点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不难看出,虽然病魔常常不离其右,他却“毫不在意”,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业,把那些不良因素踩在脚下。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那些疾病感觉他“不好惹”,也就望而却步,不敢轻易靠他太近。
3
谈到养生小妙招,季羡林先生直言不讳,概括为“9个字”:“不嘀咕”,“不挑食”,“不锻炼”。
“嘀咕”属于北方话,大概意思就是“小声念叨”、耿耿于怀的样子。
笔者认为,季羡林先生的“不嘀咕”,完全可以引申开来:磨磨唧唧,不心猿意马,不魂不守舍,不杞人忧天,不自寻烦恼。
常言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不嘀咕,说到底就是不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开心快乐每一天。
思想的干净清澈,精神阳光万丈,自然会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江山如画,无限春光。
没事早点睡,有空多赚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4
我们接着往下看,季羡林先生的第二个养生小妙招:“不挑食”。
季羡林先生谈到自己的童年,日子过得困难,很多时候家里揭不开锅,食不果腹。早年,他形容自己是“瘦骨如柴”。
在那时,能生存下来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有挑食资格,剜野菜,啃树皮,只要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早年的营养缺乏,也是他后来体质弱的重要原因,一些“病根”也是因此埋下的。
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慢慢好起来,他也开始讲究一些了,认识到营养全面,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这时候的“不挑食”,完全变成了养生需要,讲究营养全面均衡,满足身体所需。
季羡林先生主张,在饮食方面,务必保持规律,有节有度,并且细嚼慢咽,带着好心情吃饭,都可以益寿延年。
身体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疾病就会望而却步,长寿自然水到渠成。
5
我们再来看看,季羡林先生的第三个养生“小妙招”:“不锻炼”。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吕氏春秋》里也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季羡林先生却为啥“不锻炼”呢?
这里,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大智慧。
他的“不锻炼”,并不是说一动不动,故步自封;而是说不刻意运动,不为了锻炼而锻炼,换言之,就是不搞形式主义。
他不给自己定具体活动目标,每天还是要简单地做一些活动的,稍有倦意就鸣金收兵。
他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白自己体质弱,底子薄,太多锻炼身体就会吃不消,不舒服。
季羡林先生指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些喜欢方式,自由自在地活动活动,身心愉快,精神振奋了,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有度,过则为灾。
正因为季羡林先生对于活动把握得好,他的长寿也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6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适度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但过度锻炼则会危及健康,更不利于长寿。
季羡林先生深谙此道,他就把一个“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晚年,季羡林先生腿脚不利索,他走动得相对就少了,常常站在原地做小范围活动。
不能下床的时候,他每天也要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配合做积极型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