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 费愉庆
在论述明代竹刻流派时,清代嘉庆年间的金元钰在《竹人录》中首次提出:“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据清金绍坊《刻竹小言》记载:“明代中叶以前,未闻有以刻竹名者。自正德、嘉靖以还,乃有三朱及李、濮。三朱嘉定人,李、濮金陵人,所谓嘉定、金陵两派,以此分焉。”自明代中叶以还,两个竹刻流派并驾齐驱,各有特长,被人誉为中国竹刻史上的双璧。
金陵派竹刻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寥寥几笔,却意境深远。 金陵派竹刻以南京为中心,创始人为明成化至嘉靖年间的李耀和万历至清初的濮仲谦,清代中前期,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为潘西凤,道光时声名较著者为方絜。此后,因嘉定竹雕在各地盛行,最终影响式微,几近失传。现今,金陵竹刻艺术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政府着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濮澄,复姓濮阳,单称姓濮,字仲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清初尚健在。《太平府志》称“一切犀、玉、髹、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一簪一盂,视为至宝。”濮澄作品传世极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濮澄竹根雕蟠松型小壶”,高12.3厘米,最大口径8.4厘米,最大底径8.5厘米。以一节老竹根为壶身,一侧有枝沿树身盘附而上蟠屈成柄,断梗作流。壶盖巧雕成枝叶状,曲折如钮且又与壶身枝干相连,古朴中透出灵奇。壶柄下方隐刻楷书“仲谦”二字款,堪称明代竹刻之极品。
仲谦之后,习金陵派竹雕者并不像嘉定派那样多,直到清中期,潘西凤的出现,才使金陵派竹刻有了中兴之势。“年年为恨读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奈何如?”这是郑板桥赞美潘西凤的诗篇。潘西凤(1736—1795),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潘西凤刻竹多以平面浅刻为主,其浅刻风格略似周芷岩的铁臂淡描及郑云樵的陷地阳文,但又更为清简,别有风味。广东民间工艺馆藏“潘西凤款竹根雕梅花笔筒”,高11.5厘米,径4.5厘米。笔筒造型上粗下细,底部安置紫檀木座,以求平稳。笔筒竹材在截取掉原有的须根后,显露出累累疤痕,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形象奇特。这些痕疤经打磨后,在其顶端浅刻雕琢出各式梅花花瓣,形态逼真,匠心独运,朴拙之中透出灵秀之气。其上隶书刻款:“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老桐。”一语双关,使笔筒频添几分文人气息。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寓居浙江黄岩的安徽歙县人方絜成为金陵竹派的主要支柱。方絜(1800—1839),字矩平,号治庵。自幼聪慧,喜诗善画,擅长画石,精刻竹简。其秉承濮澄遗风,刻竹成果也粲然可观,人称“方竹”。上海博物馆藏“方絜款竹刻苏武臂搁”,长27厘米、宽6厘米。画面取材于汉代苏武出使匈奴的史事,并有题画诗一首:“朔雪满天山,飞鸿入汉关。麒麟高阁在,何幸得生还。”臂搁绘刻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情景,他身裹披衣,手持汉节,盘膝于地,凝视前方,虽没有任何其他景物,但却能令人想见那种“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的特定环境。使用浅雕阴刻法,人物的神情摹刻逼肖,须眉如生,形态状写准确,把握住了对象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