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家乐福-

2023-10-04 08:30发布

  陪伴了深圳人27年的家乐福南头店,6月10日正式闭店了。

  这是1996年开业的深圳第1家、全国第2家家乐福超市。

  服务27年,突然告别,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集体回忆杀,“小时候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在家乐福选雪糕的时刻”,有网友说。

  初代顶流大卖场、零售业的教父,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家乐福竟落得如此境地,不免令人唏嘘。

  1995年,家乐福开创了内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市场”——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在那个年代,每天的营业额就可以高达数百万。28年间将门店开到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高峰期的家乐福在中国拥有超过300家门店。

  而如今,全国大规模闭店,家乐福到底走错了哪一步?

  开业27年,深圳第1家家乐福闭店

  “衷心感谢您27年来对家乐福南头店的惠顾与陪伴!现万分遗憾的告知各位顾客朋友们,因经营不善,家乐福南头店将于2023年6月10日起停止营业。给大家带来不便,我们深感歉意,仍然持有购物卡的顾客可以移步至深圳其他门店进行消费(商铺和一楼家电继续营业)。”落款时间为2023年6月5日,由深圳乐荣超市有限公司发布。

  深圳第一家乐福,用这样的方式,与陪伴了27年的消费者正式告别。

  今年65岁,已经退休的张女士在深圳南头片区生活了三十余年。

  张女士对当年家乐福开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知道是外国来的大超市,可以买到不少进口商品,逢年过节这里还有促销折扣,生意很火爆。”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张女士眼见着家乐福的门店不断关闭,“网上很多报道,还有公众号我也看到了相关新闻,心里还是觉得很遗憾。”

  微博上网友集体展开家乐福回忆杀 | 图源微博网友

  这并不是特例,今年一季度,家乐福闭店33家,包括开在上海的国内首家会员店。

  曾经的零售业教父家乐福,正在经历全国大规模闭店。

  2023年3月29日,家乐福中国内地首家开业的门店北京创益佳门店关门停业。这家开业于1995年的家乐福,经营面积达到8000㎡,是家乐福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家门店。

  4月28日,家乐福悄然关闭了其位于上海成山路的中国内地首家仓储式会员制超市。这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成山路的店铺于2021年10月开业,至关闭时经营1年6个月。

  5月初,家乐福广州百信广场店被物业要求立即搬离场地。

  5月22日,家乐福武汉王家湾店正式停业。在此之前,家乐福武汉钟家村店和光谷店已相继停业。

  2023年5月31日,海口家乐福南亚店也正式停止营业。

  海南广播电视台《直播海南》视频截图

  巅峰时期,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总数达321家,销售额高达498亿元。其门店数、单店业绩、营收等,更是一度超越对手沃尔玛。

  根据苏宁易购2023年一季度财报披露,截至3月底,家乐福中国还剩114家门店。

  零售界教父,为何走向大溃败?

  1995年,家乐福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大卖场。

  整齐划一的货架、良好的购物环境、低价的商品、诱人的促销氛围、一站式购物体验,90年代,这样的“超级市场”让当年购买渠道单一的中国人眼前一亮。

  那时的家乐福,每天货架都会被顾客一扫而空,1995年每天营业额高达数百万元,一个新店开业,抢购的人群甚至要动用当地部门维持秩序。

  1996年沃尔玛进入中国,1997年大润发在内地开设第一家门店,再往后,欧尚、永辉、新一佳也纷纷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立。

  占尽先机、有优待政策、赚得盆满钵满的家乐福深知商业选址是稀缺资源,开始不计一切代价开店,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长沙…快速复制。

  2010年之后,传统零售业的致命打击——电商业务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但很遗憾,家乐福并没有敏锐捕捉到市场信号,在直播、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也没有快速行动。

  家乐福的高管甚至曾经认为,电商不顾利润占领市场不过是昙花一现,难成气候。所以,直到2015年底家乐福中国才着手做电商。

  显然,在新的零售大潮来临时,家乐福觉醒的太晚了。再加上内部管理的问题,让家乐福这艘巨轮此时调转方向,显得无力。

  2013年,家乐福传出了“卖身”的消息。

  几次收购都不了了之后,迷茫期的家乐福遇到了正急于转型的苏宁。

  当时苏宁正在忙着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正好需要“大卖场”来填补其零售业态的布局。

  终于,2019年9月,苏宁易购以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剩余股权双方协议以“分期购买”完成。按照约定,苏宁易购应在2022年底完成全部股权的收购。不过,截至今年3月,苏宁易购也并没有完全履行承诺,足额支付尾款,剩余交易处于“搁浅”状态。

  表面上看,家乐福落下的电商功课,恰巧正是苏宁易购的强项,故事貌似要重新被改写了,但现实往往比故事更精彩。

  在被收购后,家乐福在会员制超市、数字化等方面均做出了诸多尝试。

  苏宁易购打破了家乐福卖场的整体布局,不仅将优势品类生鲜进行大改,还将卖场二层的杂货区和纺织区全部更换为苏宁电器类商品,以提高客单价和盈利能力。

  改造之后,家乐福曾实现短暂的盈利,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

  本想力挽狂澜的苏宁易购,在疫情和自身的资金链窘境中,与家乐福一起相互拉扯着走向了下坡路。

  苏宁擅长的是标品、低频、复购率低的3C销售商业模式,而家乐福的生鲜品类则是高复购率、高流水、大客流的特点,两者存在巨大差异。

  用户表示,家乐福“苏宁”化后,曾经吸引消费者的便宜的蔬菜、煎饼、炒饭、肉蛋奶、冻品等几乎消失,而完全被标品覆盖,没有了线下采购的必要性。

  微博网友对家乐福关店的讨论

  而且在经营方面,苏宁易购并不是绝对的优等生,早前就有消息透露,从2014年起,苏宁易购连续5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值,在流动性危机出现之前,苏宁先后靠出售阿里股票和旗下资产等投资收益,避免净利润亏损。

  在经营下滑、租金居高不下、苏宁资金匮乏的背景下,家乐福接连关店似乎难免,即便正常运营的店铺也开始面临危机。

  有网友说,苏宁抽干了家乐福的现金流,虽然真假莫辨,但两家企业都遇到压力与困难却是有目共睹。

  为缓解亏损,苏宁正在全面开展家乐福业务调整,于是就有了开篇关闭部分门店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2022年底开始,家乐福被供应商追收货款的事件频繁曝光。有供应商爆料,2022年11月,多家供应商退出了家乐福,联合抵制不给其供货。所以家乐福只能被迫以现金进货,这也是它有大量商品不支持刷储值卡支付的原因。

  事实证明,只有不断适应用户需求变化,才是企业长久之道。你觉得导致家乐福闭店潮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欢迎评论区互动。

  【综合来源】南方都市报、砺石商业评论、零售圈、21世纪经济报道、《直播海南》、微博等

  【撰文】邱永宽

  【通讯员】张麦麦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最新问题 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663681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