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闪
市总商会副会长
市工商联青创联副会长
中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来自中路股份,是一家土生土长25年的上海企业,我们控股的另外一个品牌可能大家更为熟悉,就是永久自行车。我身上肩负的除了员工、企业以外,还有传承不可复制的中国民族品牌的重任。这份责任感始终成为一种力量,不断地鼓励我前进。
我于2008年末完成学业回到国内加入了永久自行车。彼时的自行车市场,已经经历了历时10年的全产业萎缩,永久自行车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清晰:产品功能、技术含量及品牌影响力均不如洋品牌。初生牛犊,我深知我们处在革新的时代,只有用颠覆性的经营理念改变对产品的传统认识,才能改变企业的命运。于是我组建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套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就是现在共享单车的前身,并在第二年落地闵行,开始向自行车产业服务化的转变。自从公共自行车项目开始,永久自行车不断地接到政府订单承接当地的公共自行车业务。相较于传统的生产制造销售业务,公共自行车业务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潜力大,利润高,目前公司已经服务了超过30多个地区政府,运营约50万台公共自行车,每天骑行次数超过100万次。在传统销售市场方面,我们组织团队紧紧抓住了电商的崛起,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网络销售。自从开启双十一购物模式以来,永久自行车的店铺每年都位居全网品类销售前列,去年双十一一天,店铺销售额超过5000万。
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四大件”之一的产品,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在技术上日新月异,更在新兴市场领域大放异彩,不得不感叹创新对一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目光转到2016年,共享单车开始兴起。消费者对自行车的使用习惯再一次发生改变。然而面对已经过热的资本投入与尚欠完备的运营模式,作为从业者,我认为更需冷静判断。最终我们采取了“资本投资为主”、“配套服务为辅”的战略思想。我们对市场上多家共享单车运营商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资本金的方式投资选中的公司,同时努力争取为所有共享单车公司提供产品供应链。由于永久已经拥有了多年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经营的经验,在行业内有整合供应链的能力,可以说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共享单车背后都有我们参与其中。另外,作为一名行业参与者,在分享创新成果的同时,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在保护市场健康发展方面。作为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公司积极联系市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尽快制订有关共享单车管理的规则,并且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政府应积极提前介入管理、发放牌照、将共享单车接入公共智能交通平台等一系列建议、意见。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也始终遵循着服务社会、反馈社会的精神。中路股份的母公司中路集团,自98年来开始介入风险投资行业,迄今已投资了400多家企业,其中约有40余家完成IPO,在国内外上市。2012年成立的“中路资本”,更是专注于互联网早期项目,投资160余家企业,累计滚动投入超10亿元,涵盖本地生活、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社交和新媒体等多个热点行业,积极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及发展。我们也鼓励相对成熟的企业通过我们的行业资源,将企业总部设到上海来。
近年来,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高空风能发电电站”项目,为此已经投入研发超过8年,投入金额超7亿。目前已经储备了相应的技术,今年将陆续完成20亿元的投资,力争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全球第一座产业化的高空风力发电站,通过技术创新,为上海提升全球科技竞争力尽一份力。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要加强年轻一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养,提出年轻一代要继承老一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85后的创业者,继承和发扬父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潜心经营企业,追求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将服务社会作为人生的重要部分。在各方关心下,我先后进入了市政协、市青联、市工商联等,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去年当选为浦东新区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商会会长,我深知身上责任重大,在保持活力、创造力的同时更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前不久,我随团参加了香港第十三届两岸四地经济研讨论坛,内地十位优秀年轻企业家亮相论坛,其中最年轻的仅有26岁,但企业年销售规模已达数十亿元。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尚微薄,在与年轻企业家们的交流中,深入反思了企业发展中的不足。我将持续坚持学习和研究,争取早日让我们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能在更广大的全球舞台上释放一点点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