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区放牛娃
李大钊生于1889年10月29日,是河北乐亭人。他出生在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先后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学成归来后,李大钊忧国忧民的,奔走大江南北,积极投身运动,开展斗争。
1916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当时,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李大钊成为主要组织者。1920年,李大钊参与筹建党的活动,1921年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伴随革命形势的高涨,李大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不安,遂下令抓捕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一批军警气势汹汹地来到李大钊办公地点、东交民巷,抓捕了李大钊。被抓的当天,李大钊就被突审,要求交代北方地区的党员名单和有关工作计划。任凭军阀如何威逼利诱,李大钊宁死不屈,只字不提。军警无计可施,用竹签扎穿他的10根手指头,剧烈的疼痛让李大钊昏了过去,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李大钊在拘留所的日子,仍坚持斗争,向狱友和看守宣传革命。通过努力,李大钊争取了一个同情革命的看守,通过他与组织联系上了。一天深夜,看守趁大家都睡着后,给李大钊送来了一封信,李大钊拆开一看,原来是党组织递进来的,信中这样写道:“北方团体和工人得知您被捕后,遭受严刑拷打,极为愤怒,集体要求组织一支武装队伍乔装进入北京,强行攻入看守所,营救您和同志们出狱。”
学生时代的李大钊
看到亲密的战友们在那么危险的时刻,还想着营救自己,李大钊感动而欣慰。但他毅然拒绝了同志们的好意,借着微弱的灯光回了信,在信中这样写道:
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爱戴,我所处之地戒备森严,有重兵把守,不必通过这种冒险的计划来营救我,我能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
审了数天后,军警仍然没有任何收获,恼羞成怒,不顾压力和民意,判李大钊等多名革命者死刑。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押解到绞刑架下。据史料记载,李大钊就义时身穿长袍,满脸镇定地在记者面前留下了最后一张照片。他抬头看了一眼绞绳,嘴角露出轻蔑的笑容,慷慨激昂地进行了最后一次演说:“反动派虽然绞死了我,但永远绞死不了伟大的主义!”他毅然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
军阀张作霖是杀害李大钊的元凶
当时新闻媒体上刊登李大钊被害的情况
紧随李大钊慷慨就义的,是范鸿吉和张挹兰。
范鸿吉,1897年出生于湖北省鄂城县,从小品学兼优,1918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11月,李大钊被选为北京支部书记,范鸿吉紧密追随李大钊,是支部最活跃的一员。1926年,范鸿吉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张作霖与列强狼狈为奸、卖国求荣的嘴脸。同时,范鸿吉组织民众来到北京东辕门时,突然遭受攻击,被打得头破血流,伤害累累,范鸿吉身受重伤,范鸿吉被捕。
1927年4月28日,范鸿吉紧随李大钊后面走上绞刑架。范鸿吉英勇就义后,《向导》发表悼念文章,称赞他是“最勇敢的战士”。
李大钊(中)、孙挹兰(右)就义前
张挹兰是和李大钊一起就义的唯一女性。
张挹兰,1893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24年考入北大教育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妇女运动。1926年9月,张挹兰任北京妇女刊物《妇女之友》主编。张挹兰文笔极好,思想深邃,通过《妇女之友》刊物唤醒妇女。1927年4月,张作霖调集军警搜捕进步人士,张挹兰不幸被捕,和李大钊、范鸿吉一同押送刑场。
北京《顺天时报》记载:张挹兰抵达刑场后临危不惧,昂首而入。炯炯有神的眼睛,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和蔑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