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井-

2023-10-04 07:37发布

  # 斯坦福大学高小井团队开发合成生物学新方法#合成生物学#

  作为生物学、工程学的一个跨学科分支,合成生物学(SynBio)于1910年,在斯特凡·莱杜克出版的《生活和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被第一次提到。1973年,以色列举行的第18届年度“OHOLO”基因表达控制策略生物会议上,被正式赋予定义。

  合成生物学,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走过数十年历程。科研人员的目光一直在生物细胞层面上的功能上。但大部分的合成技术都受限于DNA领域,在回路由转录因子在转录层面调控方面,却极少涉猎,甚至几乎没有直接合成蛋白质进行调控的设计。

  虽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科学家可以说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回路的一些效率、调控方面,我们一直进展不大。近日,斯坦福大学生物分子工程的助理教授高小井及其课题组针对蛋白质回路在细胞间的交流展开了研究。相关文章已于2月17日发表在nature 上。

  如此优秀的成果,如此优秀的青年才俊,我们不禁要问,这位高小井究竟是何许人也?

  高小井,提到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可能都觉得有些陌生;不过,温岭、杭二中的学生可能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那些年,这可是一位轰动当地的传奇人物!正所谓:每一所名校,都会有几位品学兼优的“学霸”。

  人杰地灵、学霸云集的杭二中,这些年诞生过各种各样的“爆款”学霸,有人学富五车、有人漂洋过海。但作为站在华山之巅的“学霸”,被同学称作“学神”级别的男人,却只有一位 —— 那就是高小井。

  根据杭二中的老师回忆:高中就读期间,高小井经常参加各种类别的理科竞赛,每次都能获奖;他的英语非常好,可以用英文翻译诗经。他的文笔很好,当年二中的校报上,经常有他写的诗。每次考试他都是第一名,普遍领先第二名20多分。

  2006年,高小井被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在学校里常考第二名的那位同学,则是当年浙江省的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毕业后,高小井来到加工理工大学继续读研,期间接到了哈佛、斯坦福等多所高校的offer,最终他选择去斯坦福大学攻读读博士。

  在1999年开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评选:"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该负责人表示:我们致力于,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可能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 35 岁以下领军人物。

  “我们一直在寻找兼备能力、进取力、潜力与创新精神的科技青年榜样!”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张锋、生物成像技术的庄小威、特斯拉联合创始人斯特劳贝尔这些名人都曾出现在这个榜单上。

  2022年1月,经过全球50余位顶级科学家、学术领袖、大咖一年的严格评审;横跨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等各大学科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2021 年中国区入选者名单终于出炉!

  作为致力于分子工具的开发,用以控制、研究神经元、免疫细胞彼此与环境之间通信;开发出分析果蝇嗅觉行为的TRIC工具;设计出世界上首例基于 Cas9 的基因驱动的反制实验的的新一代科研工作者,高小井出现在榜单上。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从管窥果蝇神经元之奥秘,到锻造人类细胞的通信回路,他通过创新分子工具来探索和修复生命系统。他一直致力于分子工具的研发。他的理想是能够以与别的工程学领域相当的精度来调控人类细胞,从而为神经疾病和癌症提供创新疗法。

  犹记得,2008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新生、老生代表迎新典礼上,高小井是这样对自己的学弟学妹说的: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傻瓜、狂人无比自信,聪明人却总是疑虑重重。如果“探索的乐趣”真的存在,如果除了高收入和安逸的日子这世上还有可以追求的东西,生物肯定值得一做。”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位学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探索的乐趣”才是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真实动力!再次希望屏幕前的你我,都能保持那颗探索的初心,去应对一切!最后,关于高小井的研究内容,小编将在下一篇文章详细讲述

  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最新问题 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663681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