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大毕业的大学教授父亲,北大毕业的母亲,这样的家庭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不要说次次考第一,至少也得是名列前茅吧。
但是丁延庆的经历告诉我们:
北大毕业的父母,可能会拥有一个年纪倒数第一的女儿。
丁延庆是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妻子是他的北大校友,从小也是学霸级别的人物。他们两个都是那种拥有天赋,且十分努力的人。
这样的夫妻,生下的子女,理所当然应该会很出色。
可是,现实却让人很受打击。
2021年,丁延庆开始进入某视频平台向大众分享他的专业经济学研究成果。
有一次,他无意间吐槽起自己女儿的教育问题,居然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他和他女儿的关注,让他成了网络红人。
2
2014年7月,在丁延庆40岁那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他和妻子认为读书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
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对自己的女儿采用的是放养式的教育。
女儿真的就是玩着长大的,除了玩还是玩,没有课外作业,没有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当别人家的小孩都在进行系统背英语单词和做数学题目时,他们家女儿仅仅是偶尔学几个英文字母和数几个阿拉伯数字。
后来,还是在女儿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报了人生的第一个课外班——乐高班。
这个班还是以娱乐为主的,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班并没有继续下去。
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报过课外班,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学前教育。
直到2020年9月,他女儿进入北大附小读小学。
在这里,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也让这个北大教授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理念。
刚开始丁延庆仍然坚持放养式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女儿的学习成绩。
只是一个月后,老师找到了他。原来他们班进行了口算测验,他女儿得了倒数第一名,而且她和倒数第二名的差距还很大。测试题目很简单,都是些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但是他女儿基本都不会。
老师还反馈说女儿跟不上班里的学习进度。
上英文课时,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地上课,而且和老师聊得很开心。他女儿一节课都在东张西望。后来询问她以后才知道,她压根就没听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讲些什么。
丁延庆这才知道,其他孩子都已经掌握了上千的单词量,而他的女儿,26个字母都认不全,这样的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点。
女儿的表现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了让女儿跟上节奏,他决定试着改变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开始亲自教育自己的女儿。
3
丁延庆知道,女儿虽然不是天赋异禀,但是不笨,只是别的小孩提前学习了,她没有去接触,所以就落后了。
而自己身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一个小学生应该绰绰有余。
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女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所以他选择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因为女儿坐在自行车后面,除了听他说话,无法做其他事情。从他们家到学校,大概需要50分钟的时间,这就成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他们每天练习口算、拼音,背诵故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学习老师教的内容。
经过这种填鸭式的学习,女儿学会了很多东西。
就这样迎来了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时,他女儿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至少不是倒数第一了。
这说明他们的努力还是有成效的,丁延庆对女儿非常有信心,相信她会在这样的教育下成绩越来越好。
寒假来临了,他给女儿制定了一个细致的假期计划,然而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从昆明来到北京和他们团聚。
思女心切的妻子发现这半年女儿瘦了很多,身高也没长,整个人看起来没有朝气。
他们夫妻之间进行了交流沟通,然后他又和女儿交谈,他发现女儿已经有了厌学情绪,对自己也产生了害怕,甚至是畏惧。
他开始反思,这样的强迫教育,除了有点点成绩的提高,他和女儿又得到了什么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回到原来的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
4
就这样,寒假过后开学了,丁延庆夫妇对女儿再次开启了放养教育,不再逼迫女儿去额外的背书做作业,只要求她把最基本的作业做完,不参加任何辅导班。
慢慢地,他发现女儿的成绩比刚进学校的时候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平时并不读书,都是每次考试前看看书,而且每次成绩都还不错。所以他说服自己,继续在放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丁延庆接受了女儿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优秀,也接受了自己的女儿不如自己的现实,学霸夫妻生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学霸。
但是丁延庆说,他的放养并不是躺平,什么都不去做。
他只是想通了,天才并不常见,自己的女儿只是一个普通人,大概率上来说,女儿以后是不可能考上清北等名校的。
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所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比父辈们更优秀。
但是女儿的父亲是教授,她就不一定能做到比自己的父母更优秀。
超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他把这种现状喻为“天道”,这是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力转移。
因为没有研究表明,高智商的父母一定能养出高智商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也许很平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学习跟不上班。
丁延庆选择了认命,并不是出自无奈,而是为他找到了和女儿相处的度。
他开始从女儿身上找闪光点,从她的兴趣出发。
进入二年级以后 ,他发现女儿对野生动物学很感兴趣,她买来很多的专业书籍研读。
他和妻子对女儿的兴趣给与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学习,她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去学习总结,学到了很多知识。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很多东西看一遍就能记住。而在这方面,丁延庆这个教授在这个7岁的小孩面前没有任何的优势。
丁延庆说,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这个闪光点很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贴上标签,这个社会没有平庸的小孩,也没有一个小孩愿意让自己成为平庸的人。
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这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做的。
5
丁延庆觉得,与其死死地盯着学习成绩,不如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女儿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工作之余,他经常会带着女儿参加自己的学术活动,在实践中扩大眼界,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经过这些努力,他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女儿也恢复了原来的活泼开朗,随着不断长大,自己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女儿的成绩,他认为尽力了就好,全面提高能力更重要。
通过对女儿学习态度的改变,丁延庆开始思考教育的真谛,即:
我们如何培养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不是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模样。
给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目标,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孩子的成绩,成绩代表不了孩子的人品、能力以及未来所取得的成就。
每个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孩子的成绩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意义,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就如同丁延庆所说的,自己的女儿以后多半不会考上名校,也不会像自己一样成为教授,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难道就说她没有用了吗?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除了机械的学习,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拥有地健全的人格、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的人,才能在社会更好的立足。
也许作为普通家长,我们并不能像丁延庆那样,给孩子那么高的起点,她的女儿已经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但是丁延庆的初衷,也不是放任自流,不关注孩子的成绩,他只是找到了属于他和女儿的那个度。
窦桂梅曾经说过:
“最好的教育是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三者齐全,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孩。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摆正心态,接受孩子的优秀或者是平庸,愿每一个小孩都能被温柔对待,找到自己脚下的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