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中国经济大讲堂》)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一字之差,反映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如今,我们正处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期,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关键时期。
回顾过去,五年规划见证了共和国前进的哪些脚印?
审视当下,从全局到微观,五年规划体现出什么样的战略智慧?
展望未来,五年规划,将继续发挥哪些指导作用?
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曾经参与起草国家和地方多份“五年规划”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为您深入解读《五年一大步,我们如何一路前行?》。
嘉宾简介
徐宪平,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湖南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徐宪平年轻时曾下过农村,当过工人,2009年到国家发改委任职后,曾参加组织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制定。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1908年,天津有一本杂志,向国人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什么时候派一个人、一个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第二,我们什么时候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第三,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整整一百年,到了2008年,当时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我也在现场,特别感动,特别自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么多的运动员、那么多的演员、那么多的观众最后退场离开鸟巢的时候,井然有序,悄然无声,9万多人。我至今还记得我们从鸟巢回到宾馆的路上,不到20分钟收到一条短信:钱多的国家没有中国人多,人多的国家没有中国有钱,钱多人多的国家没有中国人守纪律。
客观地说,从当代史看,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稳定。1949年,我们是“一穷二白”,我们能够生产粮食,能够磨成面粉,能够造茶壶茶碗,造桌椅板凳,但是我们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制造不出来。今天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的制造业的大国,约八亿贫困人口脱贫,对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 1978年的时候,农民的年收入只有134块钱,现在已经达到了13400块钱;城镇居民收入只有343块钱,现在达到了36300多块钱。
这背后与我们的体制因素,与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有密切关系的。
五年规划的标志性的意义,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就是:五年规划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顶层设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
下面讲几个典型时期的五年规划。
“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第一个标志性的五年规划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主要目标是要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建设。“一五”计划所有的指标都是全面超额完成的,特别是实施完成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工程,包括钢铁、石化、煤炭、装备制造等等,在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1953年到1957年这五年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速是世界第一位的,年均达到了18%。
“六五”计划,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第二个标志性的五年规划是“六五”计划。“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计划把提高经济效益摆在中心位置,要从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兼顾了农、轻、重产业之间发展的关系。农业发展得比较好,粮食就实现了自给,棉花也是变成了自给有余了。所以,许多在计划经济凭票供应的,像肉票、布票、棉票这些都逐步取消了。中国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比如在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工人马胜利第一次承包工厂;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公司的股票上市;上海飞乐音响发行第一张股票。1984年1月1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央文件发布,第一次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开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小口子,开创了一个大时代”。
“九五”计划,提前完成“翻两番”的目标
第三个标志性的五年规划是“九五”计划。“九五”计划的时间是1996年到2000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影响“九五”计划的制定有两个重大的事件:第一个,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讲,计划多一点,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这个思想最后写道党的十四大报告,所以“九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就是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个,“九五”计划在实施过半的时候,正好碰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1996年中国经济增速是9.7%,到1999年下降到7.1%,当时采取扩大内需增发国债,发了1000亿元的国债,配套了1000亿元的银行贷款,同时进行住房制度的改革,加大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以这一次应对,使“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都得以顺利地实现,特别是当时提出的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由于“九五”计划成功地应对,同时采取了很多改革的措施使目标提前三年实现。
“十二五”规划,开启经济转型之路
第四个标志性的五年规划是“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国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11年到2015年“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时候,中国发生两个大的变化:一个变化就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651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就是上中等收入国家。另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意味着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开始向一个城市社会转变。所以“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候有个重要思想,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说要讲究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了7.9%,居民收入年均增长了8.9%,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十二五”规划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编制了十八个重点专项规划。比如编制了首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第一次提出中国产业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提出要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等;第一次编制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规划,主要围绕就是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五个方面提出了44项、80个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比如说九年义务制教育、廉租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了,不管你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在东部还是西部,都能够享受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一次编制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过去铁路编铁路的规划,公路编公路的规划,航运编航运的规划,机场编机场的规划,但是各种运输方式怎么有效地对接?实现客运能够零距离换乘?货运能够无缝化对接?“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就是把各种运输方式综合编制了综合的交通体系规划。另外,”十二五”期间还编制了首个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失信要受到惩戒,守信要受到激励,在社会信用方面得到一些突破。
2016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编制过程中,规划草案曾送148家单位征求意见,累积已收到1.3万人次、2.9万条意见建议,很多建议已体现在纲要草案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如此广泛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所编制出的“十三五”规划究竟具有怎样的站位高度?将如何解决目前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问题?
“十三五”规划是从2016年到2020年。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里,中国拉动经济主要是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但是现在三驾马车拉动已经出现乏力,特别是依靠投资拉动,由于投资的过度累积,它投资的边际效益就会递减。我给大家举两组数字:1982年的时候,中国当时那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53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是1230亿元,那个时候一块钱的投资,就可以创造4.3块钱的国内生产总值。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呢?82.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是64.12万亿元,现在一块钱只能创造1.2块钱的国内生产总值,再靠投资上项目拉动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我也想讲一个数字。2017年世界一百个顶级的品牌中,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它的经济总量19万亿美元,有51个顶级品牌。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去年经济总量12.3万亿美元,我们只有两个,一个是华为,排在70位,一个是联想,排在100位。德国、法国、日本这三个国家, 顶级品牌23个,是中国的11.5倍,这也可以看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
国家发改委是五年规划编制的主管部门,所以国家发改委组织智库、高校、包括一些重点的企业、国外的一些国际机构,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十三五”期间,前期研究的课题就是84个,最后这些前期研究形成数百万字的研究报告。
第二步叫提出基本思路。发改委牵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到农村、企业、学校,到社区调研,针对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更加聚焦一些重点,前期研究大概八个多月,像“十四五”规划的研究现在已经开始了,第一批公布了46个题目。第二步提出基本思路也将近八个月,要写一个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报送给党中央、国务院。
第三步就是制定中央建议。在编制五年规划中,制定中央建议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十三五”中央建议起草组的组长是谁啊,是习近平同志,总书记。一般是五中全会,要讨论通过中央关于五年规划的建议,五中全会讨论以后就开展编制规划纲要了,国务院常委会讨论规划纲要的草稿,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以后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最后都讨论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900多名代表要投票表决。整个体系还是非常严密的,绝对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以为这个五年规划就是发改委一帮人坐在房子里编出来的。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七大目标。比如说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年均经济增速6.5%以上,是完全有信心可以实现的。2016第一年增长6.7%,2017年增长了6.9%,2018年前三季度增长了6.7%,所以我们后两年大概增长6.2%就能够实现增长目标。这里面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关键时期要打好三个攻坚战,就是防范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现在做得怎么样呢?通过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转移就业脱贫、异地搬迁脱贫、还有社保兜底脱贫,2016第一年已经有1200多万人脱贫,2017年又脱贫了1000多万,后三年还剩下3046万,整个国家投入了2800亿元。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十三五”有三大行动计划,大气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从2013年实施,2017年结束以后,又推出了三年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还有就是水污染的防治计划,土壤污染治理防治计划,就是三个十条来保证中国打赢这个攻坚战。从2013年开始加大环境治理,到2017年这五年期间,全国的PM2.5的浓度下降了44%,京津冀下降了39.6%,北京下降了15%,2018年上半年全国的PM2.5的浓度又下降了8.2%,北京下降了15.2%。我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任务艰巨,特别是到了冬天采暖的季节,烧煤污染物排放大,还要加倍的努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十三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如何才能落地?怎样保障实施的过程不会出现偏离?
中国每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上都是全额完成的,其中相当一部分超额完成,关键在于五年规划实施的三大支撑体系。
规划计划体系
规划计划体系分为四类:第一个总体规划就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是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第二个是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划,比如说现在有脱贫攻坚规划,有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雄安新区的规划都是属于专项规划;第三个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有西部大开发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中部崛起规划、区域规划;第四个是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对五年计划进行分解,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经济增长怎么样、劳动就业怎么样、居民收入、环境治理怎么样,这些问题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要讨论,都要投票表决。
宏观政策体系
宏观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了四大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经济增长;第二个目标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就是指有就业意愿的、就业能力的人都能够得到就业;第三个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第四个目标是价格水平的稳定。还有两大管理:一个是需求管理,另一个是供给管理。还有两大政策,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对中国来讲还要更加宽泛一点,手段更多一点。大概分成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也是核心的圈层是以规划计划为主导,以财政货币政策为支撑;第二个圈层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几个政策协调配合;第三个圈层就是节能环保、投资、就业等等,是一个领域性政策的一个集合。
实施保障体系
每一个五年规划出台,最后都要进行分解,谁的责任?谁是责任人?然后要制定落实责任的路线图、时间表。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一个新征程,但这个新征程是一个爬坡过坎的过程,是一个新的长征。在下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把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对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战略安排的实现,我充满信心。